清代康熙年間《六尺巷》的故事,你知道嗎?什
謝謝邀請。說到六尺巷,其實我國有多處“六尺巷”、“三尺巷”,比較有名的是桐城的六尺巷。說到桐城的六尺巷,就不得不說下康熙年間的一個故事。
康熙年間,宰相張英世代居住在桐城,他的府第與吳宅為鄰。有一年,吳家建房子時占了張家的空地。張家不服,雙方發(fā)生了糾紛,互不相讓,于是便告到了縣衙門。因為張家和吳家都是非富即貴,縣官左右為難,誰都不敢得罪,所以遲遲不能判決。
張家人見有理難爭,就寫信把事情經(jīng)過告訴了張英,希望張宰相給家人撐腰。張英看完家書后,并不贊成家人為爭奪地界而驚動官府的行為,于是便在家書上賦詩四句:“一紙書來只為墻,讓他三尺又何妨。長城萬里今猶在,不見當(dāng)年秦始皇”。雖只是寥寥數(shù)語,卻寓意深長。
張家人接到書信后,深感愧疚,便毫不遲疑地讓出了三尺地基。吳家人本以為張家有權(quán)有勢,肯定不會善罷甘休,沒想到張家不但沒有仗勢欺人,而且還主動讓出三尺地基。吳家被張家的大度所感動,于是也像張家一樣讓出了三尺地基,便形成一條六尺寬的巷道。這就是后來的六尺巷。
雖然六尺巷的故事發(fā)生在康熙年間,但最早出現(xiàn)六尺巷故事的是卻是姚瑩之孫姚永樸所著《舊聞隨筆》中。該書記載:“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,與吳氏鄰,吳越用之。家人馳書于都,公批詩于后寄歸,云:“一紙書來只為墻,讓他三尺又何妨。長城萬里今猶在,不見當(dāng)年秦始皇。”吳聞之感服,亦讓三尺。其地至今名六尺巷。這便是桐城六尺巷的由來。此后,民國版的《桐城縣志略》以及20世紀80年代編纂的《桐城縣志》《桐城文化志》、《桐城文物志》等書中關(guān)于六尺巷的記載,基本都沿用了姚永樸的記載。
姚永樸先生像
有子曰:“禮之用,和為貴。“六尺巷”故事所包含的謙和禮讓的精神秉承了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謙讓、以和為貴精神,它的“寬”并不是寬在巷子的“六尺”上,而是體現(xiàn)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的傳統(tǒng)美德上。
故事太著名了,不多說啦。
有機會到盛出文人墨客的安徽桐城參觀一下。
謙虛恭讓一直是我們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,但現(xiàn)在我們的這些美德丟失太多了。
為了蠅頭小利,就可以枉顧國法道德的人,不在少數(shù)。
但請記住,自私算計、陰謀詭計、趨利喪德……,
可能為你帶來短暫的利益。
但這一切,都會被后代模仿學(xué)習(xí),終有一天會用到你身上。
你會用百倍去償還的!
六尺巷的張英用謙讓謹慎、敬畏人言、不倚強凌弱的家風(fēng)家教,
影響了后代子孫。
不僅他自己成為康熙朝的著名宰輔。
他的兒子張廷玉更牛,
是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寵臣,也做到了首輔高位。
其中的道理,可從六尺巷的家書中,
窺見一斑!
我們不該多想想張家的傳家之寶,
為什么不是金銀財寶,而是“三尺之讓”嗎?
Hash:ce37851b912a7f704ea948c72b7b6baa11210aff
聲明:此文由 ninja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,文章內(nèi)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